内容要素
效力注释:
现行有效
发文日期:
2022-09-02
发文字号:
发文机关: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收藏

【解读】关于《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2022年8月11日,《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实施。现将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和依据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能源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能源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紧密契合“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为实现“十四五”时期合肥市能源发展的绿色、安全、高效、公平和可持续,保障经济和社会全面绿色高质量发展,依据国家《“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安徽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合肥市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一直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内陆开放新高地、绿色发展样板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发展潜力与日俱增。“十四五”期间,合肥市经济和社会将实现以创新为特点、前所未有的高质量发展。编制《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对增强合肥市“十四五”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友好、开放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编制重点考虑了能源供应需求和安全保障体系、能源结构优化和清洁低碳消费、智慧能源体系建设和提高综合能效、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模式创新、能源互联互通和区域协作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根据《合肥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安排,《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列入合肥市“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2019年9月,市发改委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作为《规划》的编制单位。2020年5月,完成《规划》编制基本思路并组织召开各县(市)区和开发区发改(经贸)部门、相关市直单位进行座谈,就规划编制工作听取各方意见。2020年12月,在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和专题论证后,形成《规划》初稿并通过专家中期评审。2021年6月,经多轮研讨修改补充后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并在征求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及相关单位意见后进行了修改完善。2021年12月,召开《规划》结题评审会,通过专家结题评审。2022年3月,经市“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联动审核工作组审核并补充完善并通过合法性审查形成《规划》送审稿,2022年4月报市政府审核通过,2022年8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印发《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


四、工作目标


根据合肥市“十四五”时期不同发展情景,通过对全市能源供需平衡进行分析,预测能源消费需求,对标先进城市的能源消费,提出能源发展目标;针对能源发展基础、外部环境和最新形势,对接电力、热力、新能源等各项能源专项规划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提出分领域能源供应保障方案,主要保障全市电力、天然气、煤炭、油气等能源种类的供应平衡;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研究煤、电、油气、新能源等各类能源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出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扩大清洁能源消费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提升能源系统综合调节能力,促进源、网、荷、储协同发展,建设城市智慧能源管理体系。


五、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共分发展成就、发展形式、机遇和挑战三个部分。主要从能源消费及保障能力、节能降耗成效、能源结构优化、能源产业和科技发展、能源管理水平等方面总结了“十三五”能源发展现状和主要成就,分析了电力、热力、天然气、综合能源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判了国内外能源发展的长期趋势、省能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给合肥能源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同时也指出了“十四五”时期合肥市在能源安全保障、能源消费控制、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面临的不利因素。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共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三个部分。提出紧密契合“双碳”目标的实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友好、开放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到2025年,在能源保供目标上。全社会发电总装机达到1195万千瓦左右,天然气装机26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449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400万千瓦。电力生产量达到352亿千瓦时,一次电力生产量增加到62亿千瓦时。在低碳转型目标上,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提升至37%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7%。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4%左右,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30%左右,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在能效提升目标上,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完成省下达的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形成占年度最大用电负荷5%左右的需求侧响应能力,力争煤电供电煤耗降至295克标煤/千瓦时,综合线损率降到3.02%。在民生保障目标上,大幅提升城镇地区供电能力及供电安全水平,实现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00千瓦时,全市供电可靠性达到99.98%。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共分九个方面。一是全面提升能源保供能力,包括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热力供应保障、加强能源储备能力建设等。二是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包括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天然气发电项目建设、加快煤电向支撑和调节性电源转变、鼓励和引导储能电站建设、鼓励和支持开展氢能技术研究等。三是持续实施节能降碳战略,包括构建节能降耗制度体系、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推进重点用能行业节能降碳等。四是积极推进智慧能源建设,包括推进智慧能源平台建设、推动能源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加快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工程建设、谋划智慧供热系统等。五是着力加快科技创新水平,包括推动能源领域科研力量优化布局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强智能电网变电和配电设备研发制造、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新能源科技进步和装备制造业加速升级等。六是大力发展能源惠民工程,包括提高城乡供电服务水平、推进城市清洁能源采暖制冷、提升农村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七是深入开展能源区域合作,包括加快长三角能源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合肥都市圈能源一体化发展、推动能源技术“走出去”和“引进来”等。八是健全能源管理体制机制,包括推动现代能源市场建设、加强能源治理制度建设。九是构建绿色低碳生活模式,包括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促进消费绿色升级转型、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协调、健全规划体系、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政策支持、落实安全保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五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包括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对策、规划实施环境预期效果三个方面的内容。


六、创新举措


《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了多项重要创新举措。在扩大电力供应来源方面,提出了推进特高压枢纽建设。在优化电网主干结构方面,提出构建“分区运行、区内成环”的220千伏电网供电格局。在加强热力供应保障方面,提出以大代小、增加热源供给渠道、推动热网互联互通、谋划智慧供热系统,推行合肥特色的城市集中冷暖双供模式。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提出要加快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鼓励光伏+5G基站、光储充、光伏制氢等新技术和模式的应用推广。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提出要积极推进天然气发电项目建设,提出要充分发挥煤电托底保供作用,推动煤电由主体电源向基础性和调节性电源转变。在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布局方面,提出推行加氢站与加油、加气、充电一体化综合能源站建设,开展城市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应用。在构建节能降耗制度体系方面,提出要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七、保障措施


《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六条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各级能源主管部门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整合部门、县(市)区、企业资源,加强信息共享和部门协调联动,加强能源重大事项协调管理。二是健全以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为统领,电力、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电动汽车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能源规划体系,做好能源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衔接。三是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制,努力破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土地、生态、能耗、污染物排放、水资源、资金等要素瓶颈。四是持续深化简政放权,通过进一步改造流程、压缩时限、简化审批、加强协同等举措,切实降低制度性边际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开展相关研究,及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降低新能源、新业态发展的非技术成本,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能源“新基建”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电力运行、油气应急管理机制,优化能源应急管理预案,加强演练,提高能源供给保障的应急响应能力。


八、下一步工作


根据《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会同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开发区落实保障措施,持续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