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境外个人境内限购房令”系误读
原标题:“取消境外个人境内限购房令”系误读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涉及房地产的相关政策包括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在境内支付使用的负面清单,以及便利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汇支付。《通知》出台后,不少网友对政策产生误解,误以为境外个人境内购房政策发生重大改变,甚至以为境外个人境内限购房令已经取消。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斌强调,此次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汇支付便利化调整,仅针对银行办理资金结汇支付的审核程序进行优化,并未改变现行境外个人境内购房政策。境外个人享受政策便利的前提是符合房地产主管部门和各地购房资格条件。 “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形势已发生变化,房地产行业相关宏观调控措施也已优化调整。基于此,相关外汇管理措施有必要加以优化调整,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助力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因此,此次印发的《通知》缩减了资本项目收入使用负面清单,取消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限制。”李斌说。 与此同时,《通知》还优化了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汇支付政策,这将为符合条件的境外人士在境内购房提供付款便利。李斌介绍,此前,境外个人境内购房办理资金结汇支付,需提供房地产主管部门出具的购房备案证明文件,而房地产企业或二手房出让方通常要求先收到首付款才办理网签。 为解决实际困难,国家外汇管理局针对港澳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购房试点实施“先结后补”便利措施,即购房者在取得房地产主管部门的购房备案证明文件之前,可凭购房合同或协议先行办理结汇支付,后续再补交备案证明文件,相关试点取得积极反响和效果。为满足更多境外个人在境内工作、生活等合理购房需求,推动区域融合和人才流动,国家外汇管理局此次将粤港澳大湾区试点实施的结汇支付便利化政策推广至全国。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提示,“先结后补”政策重在“便利结汇支付”,并非放松购房门槛,也不改变购房资格、数量与房屋用途等规定。 (勾明扬) 【责任编辑:曹静】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小竹财税解读
时间:2025-10-06
多家银行发布公告 提高动账短信提醒服务门槛
动账短信提醒服务门槛提高 调整动账短信提醒服务可视为银行精细化成本管理的一项举措。多家银行表示,部分动账服务将通过手机银行进行提醒,用户只要打开手机银行相关通知功能,同样可实时接收到动账信息。 近日,多家银行发布公告,对动账短信提醒服务进行调整。广东华兴银行自9月16日起停止发送账户动账金额在500元以下的相关短信提醒,湖北银行调高个人借记卡账户动账短信提醒的起点金额至100元。此前,中国银行已针对享受终身免费短信动账通知服务的个人客户,调整其账户变动触发短信通知的默认交易起点金额为100元。 动账提醒服务便于用户及时了解账户余额变化。通常,用户将手机号与银行卡绑定后,银行卡一旦产生交易情况,银行便会以短信形式通知用户。目前,多数银行对该项服务采取收费模式,收费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一般集中在每月1元至4元。部分银行虽提供免费体验期,但之后会转为自动续费。 从成本角度来看,动账短信服务若长期免费提供,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运营负担。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介绍,不同银行对动账门槛金额的设置有所不同,有的默认较低起点,有的则设置较高门槛,需客户主动调整才能覆盖小额变动。随着交易规模扩大,这类成本累积显著。因此,调整动账短信提醒服务可视为银行精细化成本管理的一项举措。 银行目前为何纷纷调整动账金额提醒?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主要是为了应对净息差收窄和盈利压力,也反映了银行在精细化运营上的努力,旨在通过减少低价值提醒服务的支出达成降本增效的目标。 多家银行在发布调整公告时明确表示,部分动账服务将通过手机银行进行提醒,用户只要打开手机银行相关通知功能,同样可实时接收到动账信息。薛洪言指出,银行此次调整动账金额提醒,其目的并非单纯增收,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成本控制与客户体验之间的平衡,进而推动数字化服务转型,同时引导客户更多地使用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渠道。 调整动账短信提醒服务是否会影响银行网点业务?专家们普遍认为,银行网点不应仅局限于传统业务办理,而要向客户体验中心、复杂业务咨询中心和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转型,着重提供高附加值的专业服务。通过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借助智能设备支持客户自助办理业务,将服务流程延伸至线上预约与线下交付,实现更高效的业务协同。同时,网点还应肩负起客户教育的职责,帮助不熟悉数字工具的群体尽快适应线上服务,实现更全面的客户覆盖。 薛洪言建议,接下来,银行可依托数据分析和智能技术,开发更加贴合客户需求的财富管理产品,提升线上线下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优化风控流程,实现实时监测和自动化处理,降低运营成本与操作风险;通过实施差异化的动账提醒策略,更有效地开展客户分层管理,将资源更好适配不同客户,进一步提升整体服务效率与满意度。(经济日报 记者 王宝会) 【编辑:曹子健】 【责任编辑:曹静】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小竹财税解读
时间:2025-10-06
【全球市场早报】10月4日
据发稿前的非官方数据,当地时间10月3日美股三大指数收盘,道琼斯指数涨238.56点,涨幅0.51%,报46758.28点;标普500指数涨0.44点,涨幅0.01%,报6715.79点;纳斯达克指数跌63.54点,跌幅0.28%,报22780.51点。 英国富时100指数涨63.52点,涨幅0.67%,报9491.25点。 法国巴黎股市CAC40股指涨24.91点,涨幅0.31%,报8081.54点。 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30指数跌43.76点,跌幅0.18%,报24378.80点。 (编辑:武昊璇 曹静 涂恬) 【责任编辑:武昊璇】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小竹财税解读
时间:2025-10-06
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继续回升
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杨曦)国家统计局30日发布数据显示,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8%,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首席统计师霍丽慧表示,数据表明,我国经济总体产出扩张略有加快。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继续回升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9月份,制造业生产活动加快,PMI升至49.8%,景气水平继续改善。 企业生产扩张加快。生产指数为51.9%,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升至近6个月高点,制造业生产活动较为活跃;新订单指数为49.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市场需求景气度有所改善。从行业看,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4.0%,产需释放较快;木材加工及家具、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两个指数均低于临界点。受制造业生产回升带动,企业加快原材料采购,采购量指数升至51.6%。 小型企业PMI回升。大型企业PMI为51.0%,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持续高于临界点,保持平稳扩张态势;中型企业PMI为48.8%,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景气水平基本平稳;小型企业PMI为48.2%,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有所改善。 三大重点行业较快扩张。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1.9%、51.6%和50.6%,均明显高于制造业总体,同时上述重点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企业供需两端较为活跃;高耗能行业PMI为47.5%,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 市场预期持续改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1%,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回升,表明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预期向好。从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位于57.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相关企业对行业发展信心较强。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9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非制造业业务总量总体稳定。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扩张。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继续位于扩张区间。从行业看,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受暑期效应消退影响,与居民出行消费密切相关的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落至临界点以下。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3%,今年以来始终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表明服务业企业对行业发展预期稳定乐观。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小幅回升。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9.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建筑业景气水平小幅回升。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2.4%,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表明建筑业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信心有所改善。 综合PMI产出指数保持扩张 9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继续加快。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1.9%和50.0%。 【责任编辑:曹静】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小竹财税解读
时间:2025-10-02
收益率达8.1% 2024年全国社保基金取得较好投资业绩
新华社北京9月30日电(记者申铖)社会保障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30日发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24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基金投资收益额2184.18亿元,投资收益率8.1%,取得较好投资业绩。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经国务院批准,依据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规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受托管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当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总额33224.62亿元,基金权益总额为29128.02亿元。 投资业绩方面,2024年,基金投资收益额2184.18亿元,投资收益率8.1%。基金自成立以来的年均投资收益率7.39%,累计投资收益额19009.98亿元。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着力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稳妥抓好基金投资运营,扎实履行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主体责任,基金取得较好投资业绩。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坚持并持续丰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理念,审慎稳健开展投资运营管理,忠实履行好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主体责任。”这位负责人说,“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在投资运营中形成了包括战略资产配置、战术资产配置和资产再平衡在内的较为完善的资产配置体系。” 【责任编辑:曹静】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小竹财税解读
时间:2025-10-02
【全球市场早报】10月1日
据发稿前的非官方数据,当地时间9月30日美股三大指数收盘,道琼斯指数涨81.82点,涨幅0.18%,报46397.89点;标普500指数涨27.25点,涨幅0.41%,报6688.46点;纳斯达克指数涨68.86点,涨幅0.30%,报22660.01点。 英国富时100指数涨50.59点,涨幅0.54%,报9350.43点。 法国巴黎股市CAC40股指涨15.07点,涨幅0.19%,报7895.94点。 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30指数涨135.66点,涨幅0.57%,报23880.72点。 (编辑:武昊璇 曹静 涂恬) 【责任编辑:武昊璇】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小竹财税解读
时间:2025-10-02
【全球市场晚报】9月30日
据发稿前的非官方数据,9月30日A股收盘,沪指涨20.25点,涨幅0.52%,报3882.78点;深证成指涨47.08点,涨幅0.35%,报13526.51点;创业板指涨0.15点,基本持平,报3238.16点。 恒生指数收涨232.68点,涨幅0.87%,报26855.56点。 日经225指数收盘跌111.12点,跌幅0.25%,报44932.63点。 (编辑:张瑨瑄 武昊璇 涂恬) 【责任编辑:张瑨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小竹财税解读
时间:2025-10-01
【C财经】AI“智”援,“智慧大脑”推动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9月29日举行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介绍,“十四五”以来,水利部门系统谋划推进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也就是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有效赋能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等业务应用,强化了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成为推动水利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在推进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中,水利部门重点抓监测感知、数学模型建设和业务应用。 监测感知方面。“十四五”以来,加快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系统,大力提升对水利物理对象的透彻感知能力,为水利工程安全风险监测防控和数字孪生水利体系构建和运行提供动态实时信息支持。 数学模型方面。立足数字孪生水利体系精准映射、虚实交互、实现“四预”功能,水利部加快构建“高保真”数字流场模拟数学模型系统,实现业务“正向—逆向—正向”推演应用,为水旱灾害防御和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业务应用方面。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以效用为导向,推进覆盖各项业务应用的各层级数字孪生平台建设。目前,全国大江大河洪水预见期从3天延长到10天,为成功抵御珠江流域北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对全国重点河湖268个生态流量控制断面监测预警。数字孪生南水北调实时反映工程性态、动态优化调度,为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编辑:程尔凡 张天磊 涂恬 【责任编辑:程尔凡】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小竹财税解读
时间:2025-09-30
【C财经】我国建成世界最大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9月29日举行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172项,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加快优化。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建成水库9.5万座、大中型调水工程200项、大中型灌区6924处、堤防31.8万公里,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制图:程尔凡 编辑:程尔凡 张天磊 涂恬 【责任编辑:程尔凡】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小竹财税解读
时间:2025-09-30
杜绝“只收钱不管理” 这一新规明确连锁餐饮总部责任
记者昨天从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餐饮服务连锁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正式发布,新规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施行。 细化餐饮服务连锁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从2020年的15%提升到2024年的23%。餐饮服务连锁经营已经发展出直营、合营、加盟、内部合伙等多种模式,但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没有针对连锁餐饮这一业态明确具体监管要求。 《规定》作为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重要顶层设计,首次规范了餐饮服务连锁企业的主体责任,明确企业总部在制度建设、人员配备、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具体义务,既填补了连锁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空白,也为基层监管提供了可操作的执法指南。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总监 孙会川:市场监管部门要告诫广大餐饮连锁企业,不能只开店,不管店,不能只收费,不担责。下一步,我们还将针对食品销售连锁、网络食品交易和直播带货等,分类制定相应的主体责任规定,推动企业更好地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努力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明确监管机制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各负其责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餐饮服务连锁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首次明确了不同企业规模、风险等级对应的监管层级。着重解决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对于监管超大规模餐饮服务连锁企业“心有余力不足”的问题。 根据管理规定,餐饮服务连锁企业门店数量在10000家以上、1000到9999家、999家以下的餐饮服务连锁企业总部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分别由省级、市级、县级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省级、市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餐饮服务连锁企业的食品安全风险状况,对企业总部、分支机构进行提级监督管理。 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根据企业总部管理的门店数量情况,在每年一月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的企业总部。 “连”起责任链 杜绝总部“只收钱不管理” 规定重点细化了餐饮连锁企业总部应当承担并落实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其中,着重解决一些餐饮连锁企业总部对门店管理“宽松软甚至根本不管”的问题。 《规定》要求企业总部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建立“总部调度、分支机构排查、门店管控”三级工作制度机制。 《规定》同时要求企业总部要制定覆盖从原料采购到应急处置全过程的操作规程,并推动分支机构、中央厨房、门店严格执行。 【责任编辑:曹静】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小竹财税解读
时间:2025-09-3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