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要素
效力注释:
现行有效
发文日期:
1985-02-08
发文字号:
国发〔1985〕17号
发文机关:
国务院
收藏

国务院批转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同意上海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上海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港口、贸易中心、科技中心和重要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解放以来,上海在许多方面为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海的发展要走改造、振兴的新路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多功能的作用,使上海成为全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上海市要充分利用对内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发挥优势,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开拓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要在一九九○年以前尽快转上良性循环,力争到本世纪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改造、振兴上海不仅是上海市的大事,也是关系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大事,国家应该给予上海必要的支持,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也要积极给予支援和帮助。今后考核上海的经济工作,要把上海对全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贡献作为评定上海工作的主要标准,因此应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首要指标。上海市要切实贯彻执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积极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努力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

一九八五年二月八日


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


国务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今年八月,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负责同志向国务院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了进一步发展上海经济的初步设想,中央领导同志作了关于改造上海、振兴上海的许多重要指示。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完全符合上海的实际情况,是我们研究制订上海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市委、市政府学习和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并部署各部门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探索以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的途径,分别按专题进一步研究发展的方案。


接着,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查研究组到上海,听取了有关部门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和“七五”计划设想,以及工业、市场、对外贸易、对内联合、城市改造和建设、交通运输、“第三产业”、郊县经济、人才培养、劳动工资、财政金融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十九个专题汇报,并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开展调查研究。同时,还举行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战役研讨会,应邀到会的北京、上海和其它一些省市的专家学者,分别对改造、振兴上海发表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国务院调研组一起,综合分析了各部门的汇报材料和专家学者的意见,进一步研究了上海经济的发展战略。现就上海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任务、经济体制改革和若干政策四个方面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上海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党的十二大确定的总任务、总目标,中央要求上海加快改造与振兴,这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全国四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是任何其它地方所不能替代的。振兴上海不仅是上海市的大事,也是关系全国四化全局的大事。我们正是由此出发,研究了上海经济的发展战略,认为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上海应当成为我国四化的开路先锋。这是由上海在全国、全世界所处的地位决定的:(1)上海是我国实力雄厚的工业基地,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有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良好条件,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2)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和重要的经济技术信息中心,它的经济联系和影响,辐射到全国各地。(3)上海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处富庶的长江流域江海交会之处,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广泛的国际联系,它的港口吞吐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一九八三年分别占全国的百分之三十六和百分之九。(4)上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包括较多的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国际金融和贸易人才,又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5)上海一九八三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九分之一,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一千五百美元,居于全国的前列。上海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依托经济区,服务全中国,面对太平洋,通向全世界,勇当全国四化建设的开路先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的殷切期望,也是历史赋予上海人民的重任。


(二)上海要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和多功能的中心城市的作用。解放以来,上海在出产品、出资金、出技术、出人才等方面,为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作过很大的贡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加上三十多年来过分强调发挥工业生产基地的功能,而忽视了发挥多种功能的作用。如今,作为老工业基地,却是装备陈旧、技术老化,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环境日益恶化。面对世界正在兴起的新的技术革命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上海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亟需作出新的战略决策。上海要振兴,不能继续走过去的老路,必须走发挥以对外开放为重点的、多功能的中心城市作用的新路。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已经不能只满足于上海提供一定数量的工业品和财政收入,而对上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通过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新兴工业的开发,把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大大提高一步外,还应成为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主要门户,以及消化吸收后向内地转移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桥梁;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最重要的外贸口岸;成为全国重要的金融市场和经济技术信息中心;成为面向全国培训科学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广泛提供咨询服务的重要基地。综上所述,到本世纪末,上海应努力建设成为开放型的、多功能的、产业结构合理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心城市。


(三)上海近期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改革、开放和理顺经济上。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到本世纪末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这是党的十二大确定的战略目标。作为全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一定要为全国“翻两番”作出最大的贡献,这是义不容辞的。为此,上海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并使各方面协调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全国实现党的十二大规定的宏伟目标服务,才能在振兴上海经济的同时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以上这些任务是很繁重的。近期的工作应着重于改革、开放和理顺经济。“七五”期间上海产值能够增长多少,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保证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前提下争取最大值,不要只为了追求一九九○年产值翻一番而去维持那些宏观效益差、没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和产品,妨碍战略目标的实现。实际上,实现战略转变理顺经济以后,必然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更快的增长速度,更好地实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考核上海的经济工作,仅仅考核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是不够的,应把上海为全国四化服务所作出的贡献,把包含“第三产业”产值在内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作为主要指标。这样,上海的工农业总产值不仅不会受影响,还可以搞得更好,也更有利上海面向全国,为全国的四化建设服务,更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四)进行体制改革是实现上面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保证。上海发挥中心城市多功能的作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都必须解脱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改革旧的经济体制的模式,上海就没有“长袖善舞”的活动舞台。上海必须切实贯彻执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积极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而且把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走在全国的前面,为实现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实行经济发展战略的方针和任务


为了实现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必须有明确的方针,并确定近期的工作重点和任务。


(一)实行对国内外都开放,起沟通内外桥梁作用的方针


上海要振兴,必须对世界各国开放,对国内各地开放,使经济发展有更大的活力和舒展的余地。对外开放、对内联合,是一个经济良性大循环的关系。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实现四化的能力,使上海更有效地向内地传递先进技术和经济信息;对内联合,以广阔的国内腹地为后盾,提供充足的能源、优质的材料和必要的生产条件,可以促进上海和兄弟地区的经济得到更快的发展。对外开放、对内联合,犹如两个扇形的辐射,一个扇形向内地辐射,一个扇形向国外辐射,上海就是这两个扇面的接合部和枢纽。上海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逐步走向以对外开放为主,起沟通内外的桥梁作用。


对外开放,上海要加快步伐,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多方面开展工作,有效地利用国外可以利用的资金和技术,并向内地移植,同时打开国外市场。这是执行这一方针的重点。一九九○年以前,计划利用外资四十亿美元,主要用于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建设贸易中心和旅馆、公寓、办公楼,开发新区和改善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郊县农副业生产结构等。引进技术,着重安排广播电视、家用电器、照相器材、办公室自动化设备、食品、日用品、纺织、服装、医药和医疗器械、汽车及拖拉机、机床等工业部门的系统改造。与此同时,要大力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更多地组织创汇高、盈利多的商品出口,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商品出口的比重将由目前占全市商品总值的三分之一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以上。


对内联合,上海要按三个空间层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展开。第一层次是上海经济区四省一市的紧密联合,第二层次是长江流域包括武汉、重庆等城市的经济联合,第三层次是与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开展内联,应当本着“扬长避短,互通有无,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采用经济办法,有计划地帮助各地发展生产,联合开展资源,联合组织交通运输,进行商品交换。上海应建造一批贸易中心、办公楼等设施,或由各地区在上海投资建造,到上海来设立机构,举办各种洽谈会、商品展览会、技术交流会,在统一对外、联合对外的原则下,开展对外经济贸易。


(二)实行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有重点地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的方针


根据上海的条件,到一九九○年,应争取使传统工业中的主要行业和产品达到世界上八十年代前期的水平。改造传统工业应以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改组为前提。要根据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耗能少、用料少、运量少、“三废”少和技术密级度高、附加价值高的要求,压缩粗放产品,控制抵挡产品,有重点地发展高精尖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使上海工业的发展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对一般产品,应积极组织向郊县或外地扩散;对铁合金、电石、酒精等耗用能源和原材料多的企业,应下决心调整或外迁,以腾出场地发展“第三产业”。按照上述原则,分类排队,进一步制订行业发展和技术改造规划,联系街道工业、乡镇工业和上海经济区,实行大中小企业结合,全民与集体结合,城乡经济结合,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化协作,把调整、改组同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上海的机械工业有较强的制造和配套能力,要着重发展精密机床、仪表、大型电站设备(包括核电设备)、汽车、飞机、船舶、成套建筑机械、食品和轻纺机械、医疗器械等设备,特别要加强微电子与机械的结合,提高产品的技术经济性能,为全国各地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上海钢铁、化学工业的基础较好,应当联系宝钢、石化两大基地的建设,统筹规划改造现有的材料工业企业,重点发展新型钢材,发展工程塑料和特种树脂,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上海轻纺工业具有传统优势,应当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老产品的升级换代,开发新产品:食品工业,着重发展方便食品、饮料、罐头等中高档品种;纺织工业,以服装为龙头,发展毛、丝、麻、化纤高级织物;家用电器等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重点发展名牌产品、高档品和新产品。各行各业必须进一步扩大技术引进,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争取用较少的时间,缩短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初步确定的二十二个重点行业中,每个行业都要有一、二个企业,用引进的最先进的技术,全面系统地武装起来,以带动行业和内地企业的技术改造。


要把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上海应当抓紧组织各方面的技术力量,按引进先进技术的门类,形成强有力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队伍,扩大引进成果,加快自己的科研开发,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推动面上企业的技术改造,更好地为全国各行业的技术改造服务。


(三)实行主要采取逆向发展新技术,开拓新兴工业的方针


上海有些新兴技术领域起步较早,已有一定基础。根据当前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形势和国家四化建设的需要,上海应把开拓新兴工业放到重要位置,区别不同情况,突出重点,以期取得近期的技术经济效益。


以微电子的扩大推广应用为突破口,这不仅可以发挥上海的优势,促进电子工业本身的发展,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全国的四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七五”期间重点发展软件、电脑、大规模集成电路,建立微型机、集成电路、基础材料、光学专用设备、应用推广和维修服务等五个科研生产联合体。到一九九○年,科研和生产应用的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八十年代初的水平,关键材料的自配率提高到百分之八十。


加强新型材料和生物工程的开拓,逐步形成一批新产品。新型材料工业,要着重发展硅酸盐、稀土金属和高分子合成材料等,形成新的生产企业。生物技术中的酶和发酵方面的新工艺和新设备已有一批研制成果,要及时应用于食品、医药、饲料等工业;大力抓紧基因工程,对乙型肝炎疫苗和口蹄疫等研究,争取早日有所突破。激光技术、光纤通信、海洋工程、仿人机等其它新兴技术领域,有的已进入开发阶段或应用阶段,应继续加强研究,具备条件的要及时推广应用。


(四)实行发展“第三产业”,为全国服务的方针


上海的商业、金融、保险、信托、交通、通信、科技、教育、文化、新闻、旅游事业、公用事业、房地产业、生活服务、医疗服务,以及会计、律师、信息、咨询等等,都有一定基础。上海走活“第三产业”这着棋,更能重新焕发青春活力,更好地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运用综合功能为全国经济建设服务。设想到一九九○年,上海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绝对值上升的条件下,“第三产业”在全市劳动力总数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应分别由目前的百分之二十三点九和二十一点九,都提高到百分之三十以上;到二○○○年,争取达到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就当前来看,应当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内外贸易,办成全国最大的贸易中心。建立内贸的日用工业品贸易中心、农副产品贸易中心,形成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系,发挥商品的集散和调节作用;建立各类生产资料的交易和成套设备供应的中心,扩大物资、设备、技术的交流;建立外贸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实行进出口贸易代理和联合,提高口岸的统筹协调功能。以内外贸易企业为依托,逐步建立跨地区的以至全国性的商业联合企业、工贸合一企业、农贸合作企业,成为各地区商品互相交换的基地和组织经济的纽带。


第二,发展金融事业,发挥一定范围内的资金融通作用。加强上海各银行同各地区的横向联系,开辟集资渠道,举办保险事业,开办代理发行股票、债券业务;对大型项目组织银团贷款,扩大举办租赁、资金信托、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推广支票、汇票、本票结算,密切与经济区、省市间的资金联系;并开拓各项外汇信贷业务,配合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扩展。使上海各银行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聚集和分配资金的职能,为活跃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服务。


第三,发展咨询服务,形成经济技术信息中心。上海目前每年信息处理量达三万兆字节,把信息转化为财富是大有可为的一项事业。打算以上海计算站和计算软件开发中心为主体,建立计划、工业、商业、外贸、物资、银行、科技、邮电等计算机信息系统,同全国有关的信息管理系统联网,并同国外重要信息中心加强联系,使上海成为收集、处理、传输国内外经济技术信息的一个重要中心。与此同时,各个产业部门广泛开展咨询服务,除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发展咨询业务外,逐步建立各种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积极提供软件设计、科技开发、商业技术、对外贸易、工程承包、环境保护、人才流动、会计、法律等咨询服务,形成多门类、多层次的咨询行业;并组织退休技术人员,为各地企业进行技术咨询。


第四,发展旅游事业,扩大旅游网络。这不仅是增进友谊,吸收外汇,也是促进合作,联合内外,振兴上海的一条重要渠道。上海要开辟具有东方风情的游览设施,同时和苏、嘉、杭、甬以及全国名胜古迹旅游热点联成有机的网络。为此,要迅速提高接待容量,以优美的环境、舒适的设备和高水平的服务,赢得更多的旅游者。上海还应在国外自行设立旅游机构,招徕游客,并可借以取得经济技术等有关信息,促进对外经济的发展。


再结合发展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教育事业、文化事业,上海的“第三产业”便可汇合成相当的规模和力量。


(五)实行逐步改造老市区与积极建设新市区相结合的方针


城市设施,是上海改造、振兴的基础和条件。但是,上海城市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电力和煤气匮乏,港口码头、民航机场、铁路线路和客货站等设施严重不足,市内公共交通拥挤不堪,郊区公路通行能力很差,环境污染严重,住房和旅游宾馆紧张,尤其是居民住宅奇缺,现在确实到了认真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改造和建设也要适应于发挥多种功能的要求,采取逐步改造老市区和积极建设新市区相结合、解决近期需要和兼顾长远发展相结合的方针,统筹安排,分布实施。特别重要的是,加强上海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努力做到有高效率的信息、交通,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齐全的服务设施,足够的旅馆和办公楼,尽快使上海的城市面貌有一个显著变化。


另一方面,上海的城市和工业布局。也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是向杭州湾和长江口南北两翼展开,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市区的建设。今后,新建工业企业都要放到新区,并将老市区内的一部分老企业逐步易地到新区去进行技术改造。


改变上海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面貌,必须从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更多的投入,在“七五”、“八五”期间,上海要规划和建设一批大型的骨干工程,包括电厂、煤气厂,机场、港口、码头、铁路、客站和邮电通信,南到金山、北到宝山的有轨快速交通和连接市区的地铁,通向经济区和卫星城镇的高速公路,沟通黄埔江两岸的过江隧道和桥梁,自来水取水口上移工程和污水处理工程等项目。加快住宅建设,争取在“七五”期间建设二千五百万平方米,力争更多一点;还要建设一批接待外宾的旅游宾馆和接待国内旅客的旅馆。在建设大型骨干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对原有的住房、道路、地下管网等设施,要有计划地进行改造。


(六)实行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方针


上海不仅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我国近代文化兴起较早和比较发达的城市,因此,在大力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吸取先进的、有益的科学文化,提倡文明生产、文明经商和文明服务,使上海既是发展现代化经济的先锋,又是传播新文化的窗口。这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上海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不只是技术、资金和人才的引进,还将进一步扩大同外国的文化交流。我们的方针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原理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指导,在大力发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外国文化进行过滤、消化,坚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上海在教育、科学、理论、文化、艺术、体育、新闻、广播、出版等各个方面,都人才荟萃,应该有所作为,开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风气之先。


三、当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措施


上海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要更好地发挥基地作用、先锋作用和桥梁作用,关键在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搞活企业、搞活城市。


上海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应当迈出大的步子,走在全国的前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探索,力求各项改革既快又好地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要切实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扩大基层企业的自主权,使它们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有责、有权、有利的经济实体,激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改革措施:


第一,政企职责分开,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


各级行政机构都要层层放权,把属于生产经营范围内的事权下放给基层企业,逐步做到不直接管企业,在国家政策法令和计划的指导下,放手让企业独立自主地开展经营活动。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重点把企业的产供销搞活。允许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灵活地组织生产和流通;即使承担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企业,也允许根据原材料可能,组织超计划生产或跨行业生产,并有权自行销售。允许企业自行采购原材料,对计划分配的物资,可自由选择进货单位。鼓励企业增加出口产品,大型企业、生产名牌产品的企业经过批准可以自营出口。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灵活掌握价格,使各类比价逐步合理。


上海集体企业大多采取国营企业管理模式。必须真正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把它们从街道、主管局等行政机构束缚下解放出来,独立核算,自主经营,按劳分配,自负盈亏。企业干部民主选举产生,或者实行聘用制。


小型国营企业迅速改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也可改为集体所有,或者采取租赁经营的方式。上海这方面应该放手一些,使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多样化。


第二,改革公司组织形式,实行自由联合


上海的工商企业,基本上都组织在行政性公司系统中。这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按行政系统、行政办法管理,机构重叠,层层集权,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公司是企业的一种形式,不应成为行政管理机构。因此,必须抓紧改革行政性公司,把属于政府管理的职能上交,属于工厂生产与经营上必需的事权下放,使企业从行政性公司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这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关键。要对现有公司进行分类排队,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调整改组。有些公司与所属工厂在经济上确有内在联系,又是自愿结合的,应该办成企业性公司。有些公司内部各厂相互之间协作关系并不密切,只在物资供应、产品销售、重大的和共性的科研等方面,有统一经营的需要,可以在这些方面自愿联合,组织联营公司。部分公司所属工厂之间产供销毫无联系,工厂要求退出公司,独立经营,应予支持,这类公司可以逐步改为行业或服务性组织。调整公司或组织公司都要从生产需要和现实条件出发,不要一刀切,一哄而起,搞一个模式,而要区别情况,因业制宜,逐步进行,成熟一个,改革一个。一个行业可以有公司,也有独立的工厂;同一行业也可以有几个公司,提倡竞争,反对独家经营。工厂、商店参加公司应当进退自由。许多中小企业可以与公司、大厂建立合同关系。企业有权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原则,同其它地区、其它行业的企业实行联合,有关部门不得干预。对一切企业,特别是退出公司的企业,各部门都应予以支持,保障它们的合法权益,不许歧视、刁难,不能中断协作关系。


上海的经济管理有五、六个层次之多,比各地都严重,必须在层层放权、调整改组行政性公司的基础上,坚决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减少层次。原来的企业主管部门,在分别情况进行撤并、调整中,对综合管理和行业管理机构应予充实、加强。在精简纵向管理机构的同时,广泛建立和加强行业协会等横向组织,承担有关行业的公共事务,作为政府、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改革工资制度,搞活企业内部分配


上海工商企业工资制度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平均主义倾向非常普遍。要认真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抓紧进行工资改革。上海已在少数工厂中试行企业工资总额包干与经营成果、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方向对头,可以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步骤地分批实行。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和技术高、贡献大的职工工资奖金水平应当高些。经济效益低的企业,工资奖金水平应当低些。在企业内部,工资、奖金采取什么形式,由企业自主决定。职工之间的工资、奖金,要敢于拉开差距,要真正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实行重奖重罚,鼓励职工多作贡献。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很广,要围绕搞活企业、搞活城市的要求,相应开展其它方面的改革。计划、价格、财政、税收、物资、商业、外贸、金融等各项体制,都要有通盘规划,使各项改革配起套来,尽量做到同步进行。


四、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实现上述的战略目标和近期的各项任务,是有相当难度的。除了上海市本身的努力以外,还需请中央有关部门给予帮助,给权,给政策,并给必要的资金。在国家财政还有困难的情况下,主要的出路在于给政策,给生财、聚财、用财之道,使上海能够发挥优势,把“长袖善舞”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请中央、国务院给上海以特殊政策、灵活措施,重点支持。在目前条件下,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改革现行财政体制,建立上海一级地方财政


建议尽快改变上海“定收定支、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办法,采取“核定基数,总额分成,六年不变”的体制。鉴于上海偿还城市改造与建设欠帐资金短缺的状况,要求适当增加上海的支出基数,并在分成比例上给予照顾,以增强地方财力。即:收入以一九八三年的一百五十一亿元为基数,支出在一九八三年的二十亿元基础上再加十五亿元为基数,留用比例为百分之二十三点二。暂按此比例总额分成,一定六年。当国家对物价、税收等进行重大调整、国务院认为需要调整地方留成时,上海的分成比例也要作调整。


(二)给上海各银行增加基金,扩大融通资金的权限


以一九八三年底上海各家银行存放款差额总数为基数,今后增加吸收的存款全部留给上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综合平衡,统一调度,调剂使用。对国家给予上海引进技术每年三亿美元的外汇贷款,延长到一九九○年,允许上海周转使用,并请中国人民银行按国家牌价贷给相应的人民币资金。


在国家统一利率总水平不下降的基础上,允许上海银行实行差别利率。上海银行可同全国各地银行发生横向联系,融通资金,对跨地区、跨省市的联行进行拆放。对某些产品和大型成套设备,可发放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


允许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名义,经总行批准后,向国际金融市场直接借款、发行债券、组织银团贷款,自借自还,自担风险;也可以向海外投资,与外国金融机构直接签订信贷协议,对外商发放出口信贷。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吸收的外汇存款(包括外汇额度),在保证客户支付的前提下,由分行自主运用;对于外汇存款,实行在国内存取自由的政策。允许上海投资信托公司、上海爱国建设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款。


建议设立一个综合性银行,属于全国性专业银行序列,总行设在上海,经营人民币和外汇的存放业务,既为全国服务,又为上海服务。建议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允许一些外国银行来上海开业,其业务范围请总行规定。


(三)扩大对外贸易的经营权,鼓励出口


根据国家的要求和上海的条件,除了国家统一经营的商品外,其它商品允许上海自主经营;出口有配额的商品,请经贸部将配额直接分配给上海,进出口许可证由经贸部驻上海特派员核发。


此外,还建议分配给上海的政府间贷款项目,其进口设备和物资,可由上海与有关专业总公司联合进口,或自由委托;现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审批的限制进口商品和物资,上海市自用部分进口时,授权上海市政府审批;上海组织的国外来展、出国展览,由上海市政府审批。以上各点,请予原则同意,具体办法请国家经委、经贸部、财政部同上海商定。


(四)对利用外资改造老企业实行更多的优惠政策建议对上海老市区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客商独营企业减免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权限,请财政部委托给上海市根据政策与法律审定,并报财政部备案。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生产的属于替代进口的产品,国内用户应尽先使用。经国务院批准,也可允许在上海开办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客商独营的商业企业开展进出口结合的业务,以适当平衡外汇的偿付。


(五)提高外汇留成比例,把外汇用好用活


要求上海贸易外汇按总额给上海留成百分之二十五。为把外汇用活,要求恢复地方性的以进养出业务,即在保证完成出口计划的前提下,瞄准国际市场上畅销利大的商品,用地方外汇迅速组织原材料进口,加工成品后出口,赚取外汇。要求允许上海充分发挥口岸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商品的差价,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有利于我的某些物资串换业务,请求中央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地方性以进养出和物资串换,增值的外汇上交百分之三十,留给上海百分之七十。


以上给权、给政策的一些方面,是必要的,是解决上海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从今后上海这个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的发展趋势来看,还应当赋予更多的特殊政策和权限。这个问题可结合编制“七五”计划和后十年规划进一步研究。


上海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