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要素
效力注释:
现行有效
发文日期:
2021-09-02
发文字号:
发文机关:
上海市人民政府
收藏

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深化上海文化发展改革,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回顾

  “十三五”时期,上海市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进一步激活“源头”、做强“码头”,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不断彰显,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基本建成。

  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成立全国首批十家之一的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队伍建设成效和成果发布数量居全国前列。出版全国首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成果《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丛书》。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市委讲师团和基层宣讲团队开展宣讲3.8万余场,听众超500万人次。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高端智库国际影响日益增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居全国前列。

  主流舆论持续巩固壮大。主流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上海报业集团与东方网完成联合重组。澎湃新闻、东方头条等3家新媒体成为亿级平台,上观新闻、阿基米德等9家新媒体成为千万级平台。16家区级融媒体中心全部建成。“上海发布”稳居全国各省区市政务微信年榜第一。上海日报、第六声、一财全球等外宣媒体影响力有效提升,上海国际传播能力在亚洲主要城市的领先地位基本确立。

  城市精神品格有力弘扬。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质量实施“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选树邹碧华、钟扬、于漪等一批先进典型人物和航天长征六号团队等先进典型集体,建成147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文明城区数量居各直辖市首位,持续开展市民修身行动,推出“新七不”规范,垃圾分类成为上海新时尚。

  文艺创作生产活跃繁荣。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深入推进,“一团一策”实施成效明显。“五年百部精品创作工程”提前完成,首演、首秀、首发重镇地位逐步确立。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年均出品3部以上,影视精品年均出品数量较“十二五”期末增长132%。重大主题创作成效显著,电影《攀登者》、电视剧《大江大河》、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图书《布罗镇的邮递员》《战上海》等11部作品入选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社会反响良好。国家级出版奖项获得数量名列全国前茅,重大主题出版、专业学术出版继续保持全国优势地位。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面推进,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不断完善,全市常住人口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0.2平方米,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市、区、街镇三级投入保障和四级服务配送机制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管理社会化、专业化加快发展,全市90%以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委托各类社会主体参与运营。上海市民文化节成为市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大舞台,“文化上海云”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覆盖的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基本建成。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全市有4个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城市观光、休闲、度假功能加快夯实,上海迪士尼乐园、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建成开放,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吴淞邮轮港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大邮轮母港,中国首个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落户上海。

  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优化均衡。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历史博物馆、程十发美术馆、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等重要文化设施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重大在建项目进展顺利。浦西人民广场地区、浦东花木地区两大文化核心功能区基本形成。

  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日益凸显。政策措施更加完备,“上海文创50条”“电竞产业20条”等相继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核心产业更具优势,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建设成效显著,集聚7000余家影视企业,成为全国举办各类艺术博览会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城市之一。“演艺大世界”成为国内密度最高的剧场群,全国80%以上电竞企业在上海集聚。重大文化节展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电影盛会,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成为亚洲第一、世界三大数码互动娱乐展会之一。

  二、当前形势

  (一)机遇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看,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战略格局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低迷,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显著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趋尖锐复杂。从国内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新发展阶段,正在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同时,国际国内新技术、新产品加速迭代,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这些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从上海看,“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全面落实,“四大功能”不断强化,“五个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人民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日益提升,为上海在更高水平上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对上海文化进一步增强改革动力、激发创新活力,更好服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文化需求,更好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魅力提出新的要求。

  对照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部署要求,对标国际一流文化大都市的发展水平,对应市民群众对更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上海仍需进一步提升整体文化能级,提高文化影响力、引领力和标识度。文化体制改革难点痛点仍需进一步突破,文化跨部门跨行业协同发展能力有待提升,文化与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仍需加强统筹部署。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有待增强,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有待更好培育发展。优秀文艺作品原创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反映上海题材的精品力作还不多,文艺创作高峰有待更好形成。文化人才队伍仍需进一步优化,新一代名家大师、领军人才依然紧缺,基层文化干部和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文化综合实力仍需进一步增强,重大文化节展赛事活动影响力有待提升,重大文化设施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尚需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有待持续增强。

  (二)发展优势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共生共荣,构建起“上海文化”的内涵基因和独特品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是上海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外来辉映、有序与灵动兼具、文明与活力并蓄,是上海特有的都市魅力。健全的文化设施、丰富的文化活动、充满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规范有序的文化治理体系,为上海文化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位居全球城市前列的经济总量、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为上海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迈向新阶段提供了优势条件。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上海发展大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动高质量文化发展、引领高品质文化生活、优化高水平文化供给、实现高效能文化治理为目标导向,以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前进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更好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的初衷本源。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精神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强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各领域。聚焦发展“五型经济”,大力培育文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推动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提质升级。深化“文化+”融合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新动能。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进政府文化职能转变,优化文化单位治理结构,健全文化政策和法规体系,提升城市文化治理能力,营造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坚持开放包容,促进文化交流,展示城市形象,增进文化共识。

  ——坚持遵循超大城市发展规律。围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坚持系统谋划、总体设计,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协调文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鼓励文化资源联动、特色集聚、错位竞争,充分发挥文化凝心聚力作用,打造高质量文化建设的超大城市样本。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城市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提升,市民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彰显都市文化精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城市文化特质更加凸显,加快建设成为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文化品牌标识度更加彰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持续用好用活,红色文化立心铸魂基石作用进一步夯实,海派文化开放包容窗口作用进一步凸显,江南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全力擦亮“上海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品牌高地。

  ——城市精神品格更加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建设,志愿服务力量不断增强,向上、向善、向美力量持续凝聚,更好构筑人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Loading...